改革增活力 種業創新局
發布時間:2017/12/23 10:28:37 瀏覽:次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跡。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種業科技創新的重要論斷。他提出,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
近年來,我國民族種業創新發展,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但依然面臨創新能力不強、競爭力不明顯等問題。注重創新機制、激發活力,才能構建現代種業創新體系,不斷開創現代種業發展的新局面。
自主選育品種占主導
“做育種的人,年年希望年年盼,一直感覺有更好的品種等待被挖掘,有更好的希望在激勵著我們前進。有期望在,就沒有盡頭,就有一直嘗試下去的欲望?!闭f這句話的人是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黃長玲。
在過去的30年間,黃長玲把玉米育種作為事業。他主持選育的玉米審定品種19個,品種累計推廣面積6500萬畝,為國家增產糧食20億公斤?!捌髽I盈利、農民增收,更重要的是好品種為國家帶來了糧食增產效益?!秉S長玲欣慰地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帶著重托與期待,我國民族種業創新發展,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績。
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副局長吳曉玲在今年10月農業部舉辦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十八大以來,通過深化改革、創新品種研發機制、改革品種管理制度,我國種業創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總體來看,目前我國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占主導地位,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水稻、小麥、大豆的種子全部是我國自主選育的品種。另以棉花為例。我國上個世紀從跨國種業公司引進了轉基因棉花,曾經國外品種幾乎壟斷了國內的轉基因棉花市場。隨著國內市場創新能力的逐步提高,現在中國自主選育的轉基因棉花品種市場份額占到了95%以上,國外品種已經不到5%。
除轉基因棉花外,棉花的雜交育種也取得了很大進展。棉花品種“中棉所49”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嚴根土領銜的科研團隊選育,其在全國棉花總面積的比重由2.1%增加到15.5%,對我國棉花產業的穩定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2016年11月,吉爾吉斯共和國農業部致函中國外交部和商務部,請求中國政府援助500噸“中棉所44”棉花種子?!爸忻匏?4”正是通過嚴根土項目組創建的育種策略和方法育成的。他告訴記者,這一品種比當地品種增產50%以上,且通過了該國國家審定,目前已成為當地主栽品種。
棉花由“叩國門”到“走出去”的轉變,是我國種業創新和自主選育品種能力提高的體現。此外,除了五大主要農作物,吳曉玲介紹,我國蔬菜常年種植面積3.3億畝,目前自主選育的蔬菜品種已經占到了87%。五年前,國外蔬菜品種市場份額占到20%左右,現在已經下降到13%。
國際競爭優勢不明顯
不過,在民族種業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我們仍承受著發達國家種業日漸加大的壓力,民族種業競爭力優勢并不十分明顯。
國內品種選育技術手段和模式與國際上相比有著較大差距。一位業內專家表示,跨國種業的育種科技已經全面進入“分子時代”,我國大多還處在傳統育種階段;國外育種模式已經是“工廠化”運行,批量定向培育新品種,我國還是“課題組”“小作坊”生產。
黃長玲表示,當前國外由傳統的常規育種為主轉變為常規和生物技術為主的現代育種體系,國外玉米品種選育以企業為主體,自主研發新品種,形成育、繁、推一體化模式;而國內育種技術和品種創新與跨國種業集團相比有差距,新品種選育存在種質創新不足、育種材料基因背景狹窄、原創性優異種質缺乏、突破性品種缺乏等問題。
科研生產兩張皮是種業創新發展的痼疾?!拔覈鴵碛惺澜缟献畲蟮挠N隊伍,種業科技的人才、設備、種質資源和科研經費投入大多集中在科研教學單位,成果水平和數量已經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但這些成果不少卻在發過論文、評完職稱后束之高閣,被稱作‘鐵皮柜里的成果’?!币晃粯I內人士說道。
在他看來,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跟我國種業科研管理體制、激勵約束機制、資金投入方向、評價導向、協作機制等密切相關。此外,育成的新品種多、亂、雜,同質化嚴重,不能真正滿足市場的需求,也是問題之一。
“長期以來,為解決溫飽問題,我們在品種的選育、審定方面一直以產量作為最重要的指標,這種做法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同時也存在著‘三多三少’問題?!鞭r業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表示,“三多三少”即高產品種多、優質專用品種少,糧食作物品種多、經濟作物品種少,資源消耗型品種多、綠色節約型品種少。
“聯合國糧農組織新的戰略口號之一是‘糧食和營養安全’,而不僅僅是之前的‘糧食安全’,營養觀念逐漸樹立起來。”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李建生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從2002年開始,他領銜的團隊便關注玉米重要營養品質的遺傳改良,針對油份、維生素E、維生素A原3個目標性狀進行優良基因發掘,并應用于玉米育種。
“未來十年,我希望基礎研究力度更大一些,應用研究也更多一些,加強高新技術的研究,并向種子企業轉移,帶動種業技術升級,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崩罱ㄉf。
增強體制機制活力
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增強種業體制機制活力。張延秋表示,農業部推動了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將成果權益更多賦予科研人員,鼓勵科研人員向企業流動,激發科研人員和企業創新的積極性。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被確定為首批農業部和江蘇省種業權益改革試點單位?!熬o密圍繞我院科研事業發展和院重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目標,不斷深化與種業企業的合作?!苯K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沈建新表示,包括與種業企業建立合作新模式,共建品種申報平臺;前期合作育種、合作申報品種權,后期品種權益分享;科技人員到種業企業兼職兼薪等。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與江蘇省種業基金聯合成立種業研究院,初步構建以企業需求為目標、研究所為支撐的商業化育種體系;與種業企業合作形成科企聯動、項目帶動、合理分工、利益共享的全面合作關系。
“以創新種業人才發展機制和深化科研成果權益改革為突破口,建立健全種業人才培養、評價、流動和分類管理機制,促進科研成果轉移轉化、權益分享,著力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熱情推進種業改革,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次成功實踐?!鞭r業部種子管理局副局長周云龍表示。
四大作物良種聯合攻關,構建了政產學研結合的育種體系。作為小麥、玉米、大豆聯合攻關的牽頭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劉春明表示,良種聯合攻關以解決生產需求為導向,確立了工作方向。
“開展良種聯合攻關,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快出品種、出好品種,加快提升我國種業國際競爭力、搶占國際種業科技制高點的要求。”劉春明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四大作物中,玉米將機收籽粒品種為攻關重點目標,大豆將以高產高蛋白品種為目標,小麥初步將選育抗赤霉病品種作為重點,水稻將輕簡高效優質安全品種選育作為主攻方向。
作科所初步構建了品種定向改良、分子檢測平臺,發掘出抗病、耐旱、節肥、抗倒優異資源1000多份,培育出一批填補國內空白的機收籽粒玉米新品種、畝產超400公斤的高產大豆新品種;探索建立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攻關專家委員會為指導、聯合體為依托,產學研結合的聯合育種新模式;初步形成了以產業牽引機制、成果轉化機制、多元投入機制、利益共享機制為核心的種業科研新機制。
“今后將繼續在現有品種水平基礎上,培育一批節水5%、節肥10%、節藥15%以上的‘綠色’新品種和優質專用、適宜機械化的突破性新品種,進一步加快推進基礎理論創新和聯合攻關體制與機制創新,為快速提升我國種業核心競爭力作出貢獻?!眲⒋好鞅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