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品審委印發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
發布時間:2017/12/23 10:42:28 瀏覽:次
為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綠色發展和農業現代化新形勢對品種審定工作的要求,根據《種子法》《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有關規定,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對《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國家級)》(以下簡稱《審定標準》)進行了修訂。新修訂的《審定標準》(見附件)已經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主任委員會審議通過,現予印發施行,并將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一、深刻認識修訂《審定標準》的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農業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農業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滿足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綠色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對品種提出新要求,品種審定工作要按照“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的總體思路,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種性安全為核心,以綠色發展為引領,以提高品質為方向,以鼓勵創新為根本,把綠色優質、專用特用指標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引導品種選育方向,加快選育能夠滿足新形勢需要的新品種,加快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
二、準確把握修訂《審定標準》的主要原則
品種審定標準按照以下三項原則進行分類管理。
(一)保障糧食安全。有利于高產、穩產品種審定。滿足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對新品種的要求,為實施“藏糧于技”提供支撐。
(二)突出綠色發展。有利于節水、節肥、節藥品種審定,有利于優質、適宜機械作業品種審定,滿足資源高效利用、農業可持續發展對品種的要求。
(三)符合市場需求。有利于加工專用型、特殊用途及有有市場需求的特殊類型品種審定,滿足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市場多元化需求對品種多樣化的要求。
三、科學掌握品種分類標準
品種審定委員會按照高產穩產、綠色優質和特殊類型三類,分別制定相應的審定標準,各專業委員會按相應審定標準對不同用途的作物分別開展審定。
(一)高產穩產品種。要求品種高產穩產,試驗產量平均比對照品種(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的骨干品種)增產3%以上。
(二)綠色優質品種。要求品種具有抵御非生物逆境(干旱、鹽堿、重金屬污染、異常氣候等)、生物侵害(病蟲害等)、水分養分高效利用和品質優良等性狀,大幅度節約水肥資源,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適宜機械化作業或輕簡化栽培,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現代農業發展。品種試驗產量可適當放寬,具體由專業委員會把握。
(三)特殊類型品種。適應市場多元化需求,對于特殊類型或特殊用途品種,如資源高效利用品種、水稻耐鹽(堿)及鎘低積累品種、栽培條件特殊品種、特殊用途品種等,申請者可根據市場實際需求,提出品種審定標準,報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備案,并自行開展相應作物品種試驗。各作物除已列出的特殊類型品種外,其他特殊類型品種可參照執行。
四、根據市場變化調整品種試驗完善《審定標準》
品種審定工作的首要任務是為農業生產篩選最先進、最適應、最安全的新品種。各專業委員會按照《審定標準》,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現代農業發展對品種的新要求,認真做好品種審定工作,并要從不斷發展變化的市場需求出發,認真科學確定品種類型,把握審定標準。在品種審定過程中,對于品種試驗和《審定標準》不適應生產實際的情況,隨時向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反映,經主任委員會研究同意及時對試驗進行調整,對《審定標準》進行補充完善。
附件: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國家級)
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
2017年7月20日
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國家級)
稻
1 基本條件
1.1抗性(病、蟲、冷、熱)
每年南方稻區(不含武陵山區)品種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年度≤6.5,同時,長江上游稻區品種穗瘟損失率最高級≤7級;每年武陵山稻區品種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5,穗瘟損失率最高級≤5級;每年北方稻區品種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5,穗瘟損失率最高級≤5級。且稻瘟病抗性(稻瘟損失率最高級)不低于對照。南方稻區的單季晚粳品種、北方稻區的黃淮海粳稻、京津唐粳稻品種的條紋葉枯病抗性最高級≤5級。除達到上述要求外,不同稻區還應對以下抗逆性狀進行鑒定。
南方華南稻區:白葉枯病、白背飛虱(早秈)、褐飛虱(晚秈)。
南方長江上游稻區:褐飛虱、耐冷性、耐熱性。
南方長江中下游稻區:白葉枯病、條紋葉枯病(晚粳)、白背飛虱(早秈)、褐飛虱(不含早秈)、耐冷性(晚秈)、耐熱性(中秈)。
南方武陵山區:耐冷性。
北方早粳區:耐冷性。
北方華北中粳區:條紋葉枯病。
1.2生育期
不超過安全生產和耕作制度允許范圍。長江中下游早秈早中熟和晚秈早熟品種全生育期不長于對照品種,其他類型早秈和晚秈品種全生育期不長于對照品種3.0天;長江上游中秈、長江中下游單季晚粳、華南晚秈和黃淮海中熟中粳、東北中熟早粳品種全生育期不長于對照品種5.0天;其他類型品種全生育期不長于對照品種7.0天。當國家區試對照品種進行更換時,由稻專業委員會對相應生育期指標作出調整。
1.3結實率
中稻品種年度結實率<70%的區域試驗點≤3個,晚稻品種年度結實率<65%的區域試驗點≤3個。
1.4旱稻品種抗旱性
抗旱級別≤5級。
2 分類品種條件
2.1高產穩產品種
審定品種與對照同為常規稻或雜交稻,與對照同等級品質,每年區域試驗產量比同類型對照品種增產≥3.0%,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品種增產≥1.0%,每年區域試驗增產、生產試驗≥0.0%試驗點比例均≥65%?;虮葘φ掌焚|差的品種,每年區域試驗產量比對照品種增產≥5.0%,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品種增產≥2.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點比例≥75%。
雜交稻作對照品種的常規稻品種,每年區域試驗及生產試驗產量比照第一款,比對照品種增產幅度相應降低3個百分點。
常規稻作對照品種的雜交稻品種,每年區域試驗產量比照第一款,比對照品種增產幅度相應增加2個百分點。
2.2綠色優質品種
2.2.1抗病品種:南方稻區稻瘟病抗性達到中抗以上,且華南稻區白葉枯病抗性達到中抗以上;武陵山區稻區稻瘟病抗性達到抗以上;北方稻區粳稻和南方稻區粳稻稻瘟病抗性達到抗以上,同時條紋葉枯病達到抗以上。
2.2.2抗蟲品種:早秈對白背飛虱達到中抗以上水平,中秈及晚秈、晚粳對褐飛虱達到中抗以上水平,且優于對照品種一個級別以上。
2.2.3優質品種:品種品質達到部頒標準2級及以上。
2.2.4輕簡化栽培品種:機械插秧品種,抗倒伏程度≤3級,長江中下游雙季早稻、雙季晚稻全生育期≤108天,雙季晚稻每年區域試驗結實率平均不低于對照。直播品種:抗倒伏程度≤3級,長江中下游雙季早稻、雙季晚稻全生育期≤108天,芽期耐低氧發芽(淹水條件下成秧率≥80%)、發芽率≥90%,雙季早稻苗期耐寒;雙季晚稻每年區域試驗結實率平均不低于對照。
2.3特殊類型品種
糯稻品種:支鏈淀粉含量≥98%。
小 麥
1 基本條件
1.1抗病性
長江上游冬麥區條銹病未達到高感,長江中下游冬麥區赤霉病未達到高感,東北春麥早熟區稈銹病未達到高感,東北春麥晚熟區稈銹病中抗(含)以上。黃淮冬麥區南片水地品種、黃淮冬麥區北片水地品種、北部冬麥區品種、西北春麥區水地品種,對鑒定病害未達到全部高感。除達到上述要求外,不同麥區還應對以下抗逆性狀進行鑒定。
長江上游麥區冬麥品種:白粉病、赤霉病和葉銹病。
長江中下游麥區冬麥品種:條銹病、葉銹病、白粉病、紋枯病和黃花葉病毒病。
黃淮冬麥區南片水地品種:條銹病、葉銹病、赤霉病、白粉病和紋枯病。
黃淮冬麥區北片水地品種:條銹病、葉銹病、赤霉病、白粉病和紋枯病,抗寒性。
黃淮冬麥區旱肥地品種、旱薄地品種:條銹病、葉銹病、白粉病和黃矮病,抗旱性,抗寒性。
北部冬麥區水地品種:白粉病、條銹病和葉銹病,抗寒性。
北部冬麥區旱地品種:白粉病、條銹病、葉銹病和黃矮病,抗旱性,抗寒性。
東北春麥區早熟品種:葉銹病和白粉病。
東北春麥區晚熟品種:葉銹病、白粉病、赤霉病和根腐病。
西北春麥區水地品種:條銹病、葉銹病、白粉病、黃矮病、赤霉病。
西北春麥區旱地品種:條銹病、葉銹病、白粉病、黃矮病,抗旱性。
1.2抗倒伏性
每年區域試驗倒伏程度≤3級,或倒伏面積≤40.0%的試驗點比例≥70%。
1.3生育期
不超過安全生產和耕作制度允許范圍的品種。
1.4抗寒性
北部冬麥區和黃淮北片麥區抗寒性鑒定,或試驗田間表現,越冬死莖率≤20.0%或不超過對照的品種。
1.5品質
分強筋、中強筋、中筋和弱筋四類,各項品質指標要求都可以滿足強筋的為強筋小麥;其中任何一個指標達不到強筋的要求,但可以滿足中強筋的為中強筋小麥;其中任何一個指標達不到中強筋的要求,但可以滿足中筋的為中筋小麥;達不到弱筋要求的也為中筋小麥。
2 分類品種條件
2.1高產穩產品種
審定品種與對照同為常規品種或雜交品種且同等級品質,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比對照增產≥3.0%,且每年增產≥2.0%,生產試驗比對照增產≥1%;每年區域試驗增產≥2.0%、生產試驗不減產試驗點比例≥60%。
申請審定品種為雜交中筋品種,對照品種為常規中筋品種,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5%,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5%的試驗點比例≥60%。
2.2綠色優質品種
2.2.1抗赤霉病品種:抗性鑒定結果長江中下游冬麥區為抗及以上、黃淮冬麥區中抗及以上的品種。
2.2.2節水品種:節水指數大于0.8且節水試驗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試驗點比例≥60%的品種。
2.2.3節肥品種:在比常規施肥量減少20%以上試驗條件下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試驗點比例≥60%的品種。
2.2.4抗旱品種:抗旱性鑒定等級為2級以上的品種。
2.2.5抗穗發芽品種:白皮小麥抗穗發芽性檢測(小麥抗穗發芽性的檢測方法NY/T1739-2009)結果達到抗以上級別的品種。
2.2.6早熟品種:長江中下游麥區、北部冬麥區和黃淮冬麥區比對照品種平均早熟2天(含)以上的品種,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與對照產量相當的品種。
2.2.7優質品種:滿足下述各項相關指標要求的強筋、中強筋和弱筋小麥為優質品種。
強筋小麥:粗蛋白質含量(干基)≥14.0%、濕面筋含量(14%水分基)≥30.5%、吸水率≥60%、穩定時間≥10.0分鐘、最大拉伸阻力Rm.E.U.(參考值)≥450、拉伸面積≥100cm2,其中有一項指標不滿足,但可以滿足中強筋的降為中強筋小麥。
中強筋小麥:粗蛋白質含量(干基)≥13.0%、濕面筋含量(14%水分基)≥28.5%、吸水率≥58%、穩定時間≥7.0分鐘、最大拉伸阻力Rm.E.U.(參考值)≥350、拉伸面積≥80cm2,其中有一項指標不滿足,但可以滿足中筋的降為中筋小麥。
中筋小麥:粗蛋白質含量(干基)≥12.0%、濕面筋含量(14%水分基)≥24.0%、吸水率≥55%、穩定時間≥3.0分鐘、最大拉伸阻力Rm.E.U.(參考值)≥200、拉伸面積≥50cm2。
弱筋小麥:粗蛋白質含量(干基)<12.0%、濕面筋含量(14%水分基)<24.0%、吸水率<55%、穩定時間<3.0分鐘。
2.3特殊類型品種
2.3.1糯小麥:支鏈淀粉含量≥98%。
2.3.2彩色小麥:除白色、黃色、紅色之外的其他籽粒顏色。
玉 米
1 基本條件
1.1抗病性
1.1.1籽粒用玉米品種
東華北中晚熟春玉米類型區、東華北中熟春玉米類型區、東華北中早熟春玉米類型區、北方早熟春玉米類型區、北方極早熟春玉米類型區:大斑病、莖腐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未達到高感。穗腐病田間自然發病及人工接種鑒定未同時達到高感。
西北春玉米類型區:莖腐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未達到高感。穗腐病田間自然發病及人工接種鑒定未同時達到高感。
黃淮海夏玉米類型區、京津冀早熟夏玉米類型區:小斑病、莖腐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未達到高感。穗腐病田間自然發病及人工接種鑒定未同時達到高感。
西南春玉米類型區、熱帶亞熱帶玉米類型區:紋枯病、莖腐病、大斑病、穗腐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未達到高感。
東南春玉米類型區:紋枯病、莖腐病、南方銹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未達到高感。穗腐病田間自然發病及人工接種鑒定未同時達到高感。
除達到上述要求外,不同玉米區品種還應對以下抗病性進行鑒定。
東華北中晚熟春玉米類型區、東華北中熟春玉米類型區、東華北中早熟春玉米類型區、北方早熟春玉米類型區、北方極早熟春玉米類型區:絲黑穗病、灰斑病。
西北春玉米類型區:大斑病、絲黑穗病。
黃淮海夏玉米類型區、京津冀早熟夏玉米類型區:彎孢葉斑病、瘤黑粉病。
西南春玉米類型區、熱帶亞熱帶玉米類型區:灰斑病、小斑病、南方銹病。
東南春玉米類型區:小斑病。
1.1.2青貯玉米品種
東華北中晚熟春玉米類型區、東華北中熟春玉米類型區、東華北中早熟春玉米類型區、北方早熟春玉米類型區、北方極早熟春玉米類型區、西北春玉米類型區:大斑病、莖腐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未達到高感。
黃淮海夏玉米類型區、京津冀早熟夏玉米類型區:小斑病、莖腐病、彎孢葉斑病、南方銹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未達到高感。
西南春玉米類型區、熱帶亞熱帶玉米類型區、東南玉米類型區:紋枯病、大斑病、小斑病、莖腐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均未達到高感。
除達到上述要求外,不同玉米區品種還應對以下抗病性進行鑒定。
東華北中晚熟春玉米類型區、東華北中熟春玉米類型區、東華北中早熟春玉米類型區、北方早熟春玉米類型區、北方極早熟春玉米類型區:絲黑穗病、灰斑病。
西北春玉米類型區:絲黑穗病。
黃淮海夏玉米類型區、京津冀早熟夏玉米類型區:瘤黑粉病。
西南春玉米類型區、熱帶亞熱帶玉米類型區、東南春玉米類型區:灰斑病、南方銹病。
1.1.3鮮食甜玉米品種、糯玉米品種
北方鮮食玉米類型區:瘤黑粉、絲黑穗病、大斑病田間自然發病未達到高感。
黃淮海鮮食玉米類型區:瘤黑粉、絲黑穗病、矮花葉病、小斑病田間自然發病未達到高感。
西南鮮食玉米類型區:瘤黑粉、絲黑穗病、小斑病、紋枯病田間自然發病未達到高感。
東南鮮食玉米類型區:瘤黑粉、絲黑穗病、小斑病、南方銹病、紋枯病田間自然發病未達到高感。
1.1.4爆裂玉米品種
莖腐病、穗腐病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均未達到高感。
除達到上述要求外,還應對以下抗逆性狀進行鑒定:絲黑穗病、瘤黑粉病。
1.2生育期
東華北中晚熟春玉米類型區、黃淮海夏玉米類型區、京津冀早熟夏玉米類型區:每年區域試驗生育期平均比對照品種不長于1.0天,或收獲時的水分不高于對照。
東華北中熟春玉米類型區、東華北中早熟春玉米類型區、北方早熟春玉米類型區、北方極早熟春玉米類型區、西北春玉米類型區:每年區域試驗生育期平均比對照品種不長于2.0天,或收獲時的水分不高于對照。
當國家區試對照品種進行更換時,由玉米專業委員會對相應生育期指標作出調整。
1.3抗倒伏性
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分別≤8.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10.0%的試驗點比例不超過20%。
1.4品質
普通玉米品種籽粒容重≥730克/升,粗淀粉含量(干基)≥69.0%,粗蛋白質含量(干基)≥8.0%,粗脂肪含量≥(干基)3.0%。
2 分類品種條件
2.1高產穩產品種
區域試驗產量比對照品種平均增產≥3.0%,且每年增產≥2.0%,生產試驗比對照品種增產≥1.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的試驗點比例≥60%。
2.2綠色優質品種
2.2.1抗病品種:田間自然發病和人工接種鑒定所在區域鑒定病害均達到中抗及以上。
2.2.2適宜機械化收獲籽粒品種:符合以下條件之一的品種。
含水量低:東北中熟組適收期籽粒含水量≤25%,黃淮海夏播組適收期籽粒含水量≤28%,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籽粒含水量達標的試驗點占全部試驗點比例≥60%。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倒伏倒折率之和≤5.0%,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抗倒性達標的試驗點占全部試驗點比例≥70%。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產量與對照相當,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籽粒產量達標的試驗點占全部試驗點比例≥50%。
抗倒伏: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倒伏倒折率之和≤5.0%的試驗點占全部試驗點比例≥90%。東北中熟組適收期籽粒含水量≤28%,黃淮海夏播組適收期籽粒含水量≤30%, 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籽粒含水量達標的試驗點占全部試驗點比例≥50%。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與對照相當,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達標的試驗點占全部試驗點比例≥50%。
高產: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產量比對照增產≥3.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試驗點比例≥50%。東北中熟組和黃淮海夏播組適收期籽粒含水量≤30%, 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籽粒含水量達標的試驗點占全部試驗點比例≥50%。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倒伏倒折率之和≤5.0%,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抗倒性達標的試驗點占全部試驗點比例≥70%。
抗倒伏、含水量低: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倒伏倒折率之和≤5.0%,且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抗倒性達標的試驗點占全部試驗點比例≥90%。東北中熟組適收期籽粒含水量≤25%。黃淮海夏播組適收期籽粒含水量≤28%,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籽粒含水量達標的試驗點占全部試驗點比例≥90%。
2.3特殊類型品種
2.3.1糯玉米(干籽粒)、高油、高賴氨酸(優質蛋白玉米,QPM)
抗倒性。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倒伏倒折率之和≤10.0%。
品質。糯玉米(干籽粒):粗淀粉含量(干基)≥69.0%,支鏈淀粉(干基)占粗淀粉總量比率≥97.0%。高油玉米:粗脂肪(干基)含量≥7.5%。高賴氨酸玉米:賴氨酸(干基)含量≥0.4%。
2.3.2青貯玉米(不包括糧飼兼用)
生物產量。收獲時的鮮物質產量(公斤/畝),干物質含量(%),或其他衡量指標。
生育期。以同一生態類型區大面積推廣的青貯玉米品種或國家(省)區域試驗的普通玉米對照品種為對照,普通玉米對照品種黑層出現時,參試品種的乳線位置應≥1/2。
品質。整株粗蛋白含量≥7.0%,中性洗滌纖維含量≤45%,酸性洗滌纖維含量≤23%,淀粉含量≥25%;持綠性,收獲期全株保持綠色的葉片所占比例(%)。
抗倒性。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8.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大于等于10.0%的試驗點比例≤20%;或每年倒伏倒折率之和平均不高于對照。
2.3.3鮮食甜玉米品種、鮮食糯玉米品種
品質。外觀品質和蒸煮品質評分。鮮食甜玉米品種:鮮樣品可溶性總糖含量。鮮食糯玉米品種:直鏈淀粉(干基)占粗淀粉總量比率。甜加糯型(同一果穗上同時存在甜和糯兩種類型籽粒,屬糯玉米中的一種特殊類型):直鏈淀粉(干基)占粗淀粉總量比率。
抗倒性。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5.0%。
產量。鮮果穗產量(公斤/畝)。
2.3.4爆裂玉米品種
品質。膨化倍數,爆花率,籽粒顏色。
抗倒性。每年平均倒伏倒折率之和≤10%。
大 豆
1 基本條件
1.1抗病性
大豆花葉病毒病抗性:人工接種鑒定,對弱致病優勢株系抗性級別達到中感及以上,對強致病優勢株系抗性級別達到感及以上。
大豆灰斑病抗性:人工接種鑒定,北方春大豆區的早熟和中早熟品種,對優勢生理小種抗性級別達到中感及以上。
大豆炭疽病抗性:人工接種鑒定,長江流域春大豆、熱帶亞熱帶春大豆、菜用品種抗性級別達到感及以上。
1.2生育期
兩年區域試驗生育期平均結果,北方春大豆區比對照品種晚熟≤4.0天,黃淮海夏大豆區比對照品種晚熟≤7.0天,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比對照品種晚熟≤10.0天。
1.3品質
北方春大豆區報審品種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粗脂肪和粗蛋白質含量之和≥58.0%;其他區組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粗脂肪和粗蛋白質含量之和≥59.0%。
2 分類品種條件
2.1高產穩產品種
申請審定品種與對照同為常規品種或雜交品種時,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比相應對照增產≥3.0%,且每年增產≥2.0%,生產試驗平均產量比相應對照增產≥1.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試驗點比例≥60%。
申請審定品種為雜交品種而對照為常規品種時,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比對照增產≥8.0%,且每年增產≥5.0%,生產試驗平均產量比常規品種對照增產≥5.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試驗點比例≥65%。
2.2高油品種
兩年區域試驗粗脂肪平均含量≥21.5%,且單年≥21.0%。申請審定品種與對照同為常規品種或雜交品種,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平均產量比相應對照品種增產≥0.0%;雜交品種,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平均產量比相應對照品種增產≥4.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增產試驗點比例≥55%。
2.3高蛋白品種
北方春大豆兩年區域試驗,粗蛋白質平均含量≥43.0%,且單年≥42.0%;其他區組兩年區域試驗,粗蛋白質平均含量≥45.0%,且單年≥44.0%。審定品種與對照同為常規品種或雜交品種,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比常規對照品種減產≤2.0%,單年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平均產量比常規對照品種減產≤3.0%;雜交品種,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平均產量比常規對照品種增產≥2.0%。
2.4特殊類型品種
菜用大豆品種:采收鮮莢食用的品種。
彩色籽粒品種:籽粒顏色除黃色以外的其他品種。
籽粒大小特異品種:籽粒特大或特小的品種。
棉 花
1 基本條件
1.1抗病性
每年區域試驗,枯萎病接種鑒定病指≤20,黃萎病接種鑒定病指≤35或鑒定結果為耐病及以上。
1.2早熟性
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霜前花率≥85.0%,特殊年份與對照相當。
1.3抗蟲性
轉基因抗蟲棉品種,每年區域試驗抗蟲株率≥90.0%,室內鑒定結果為抗及以上。
2 分類條件
根據GB/T 20392-2006《HVI棉纖維物理性能試驗方法》和ASTM D5866-12《HVI棉纖維棉結測試標準方法》檢測的纖維品質上半部平均長度、斷裂比強度、馬克隆值、整齊度指數和纖維細度五項指標的綜合表現,將棉花品種分為Ⅰ型品種、Ⅱ型品種、Ⅲ型品種三種主要類型。
Ⅰ型品種
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結果,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31mm、斷裂比強度≥32cN/tex、馬克隆值3.7~4.2、整齊度指數≥83%;較低年份上半部平均長度≥30mm、斷裂比強度≥31cN/tex、馬克隆值3.5~4.6的品種。
Ⅱ型品種
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結果,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29mm,斷裂比強度≥30cN/tex,馬克隆值3.5~5.0、整齊度指數≥83%;較低年份上半部平均長度≥28mm,斷裂比強度≥29cN/tex,馬克隆值3.5~5.1。
Ⅲ型品種
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結果,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27mm,斷裂比強度≥28cN/tex,馬克隆值3.5~5.5、整齊度指數≥83%;較低年份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27mm,斷裂比強度≥27cN/tex,馬克隆值3.5~5.6的品種。
2.1Ⅱ型常規棉品種
對照為Ⅱ型常規棉品種,兩年區域試驗皮棉平均產量,比對照品種增產≥3.0%,且區域試驗較低年份皮棉產量不低于對照品種;生產試驗皮棉產量不低于對照品種。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皮棉產量不低于對照品種的試驗點比例≥50%。
對照為Ⅱ型雜交棉品種,兩年區域試驗皮棉平均產量,比對照品種減產≤5.0%,且區域試驗較低年份皮棉產量減產≤8.0%;生產試驗皮棉產量比對照品種減產≤8.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皮棉產量減產≤8.0%的試驗點比例≥50%。
2.2Ⅱ型雜交棉品種
對照為Ⅱ型常規棉品種,兩年區域試驗皮棉平均產量,比對照品種增產≥5.0%,且區域試驗較低年份皮棉產量增產≥3.0%;生產試驗皮棉產量比對照品種增產≥3.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皮棉產量增產≥3.0%的試驗點比例≥50%。
對照為Ⅱ型雜交棉品種,兩年區域試驗皮棉平均產量,比對照品種增產≥3.0%,且區域試驗較低年份皮棉產量不低于對照品種;生產試驗皮棉產量不低于對照品種。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皮棉產量不低于對照品種的試驗點比例≥50%。
2.3Ⅲ型常規棉品種
對照為Ⅱ型常規棉品種,兩年區域試驗皮棉平均產量,比對照品種增產≥8.0%,且區域試驗較低年份皮棉產量增產≥5.0%;生產試驗皮棉產量比對照品種增產≥5.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皮棉產量增產≥5.0%的試驗點比例≥50%。
對照為Ⅱ型雜交棉品種,兩年區域試驗皮棉平均產量,比對照品種增產≥2.0%,且區域試驗較低年份皮棉產量減產≤3.0%;生產試驗皮棉產量比對照品種減產≤3.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皮棉產量減產≤3.0%試驗點比例≥50%。
2.4Ⅲ型雜交棉品種
對照為Ⅱ型常規棉品種,兩年區域試驗皮棉平均產量,比對照品種增產≥10.0%,且區域試驗較低年份皮棉產量增產≥7.0%;生產試驗皮棉產量比對照品種增產≥7.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皮棉產量增產≥7.0%的試驗點比例≥50%。
對照為Ⅱ型雜交棉品種,比對照品種增產≥8.0%,且區域試驗較低年份皮棉產量增產≥5.0%;生產試驗皮棉產量比對照品種增產≥5.0%。每年區域試驗、生產試驗皮棉產量增產≥5.0%的試驗點比例≥50%。
2.5優質專用品種
品質突出:纖維品質屬于Ⅰ型品種。
抗病性突出:枯萎病病指≤5.0、黃萎病病指≤20.0,且纖維品質達到Ⅲ型及以上的品種。
適合機械采收品種:株型比較緊湊,抗倒伏,第一果枝始節高度20厘米以上,株高85cm左右;霜前花率90%以上;含絮力適度,吐絮比較集中,對脫葉劑敏感,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斷裂比強度達到Ⅱ型及以上。
2.6特殊類型品種
彩色棉(除白色):纖維長度、斷裂比強度、長度整齊度、纖維細度、馬克隆值等品質指標基本符合Ⅲ型品種要求。
海島棉:纖維長度≥35mm、斷裂比強度≥36cN/tex、馬克隆值3.7—4.2。
短季棉:生育期<110天,品質不低于Ⅱ型品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