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省冬小麥播種技術方案
發布時間:2017/12/23 11:18:21 瀏覽:次
(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山西綜合試驗站)
小麥是我省主要糧食作物,產量高低、品質優劣與小麥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密切相關。如何種好今秋冬小麥,實現綠色增產高效,直接關系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為此,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山西綜合試驗站科研人員立足我省區域生態條件,結合“小麥產業”發展趨勢,制定今年我省小麥播種技術建議,供廣大科技推廣人員和麥農參考,共同推動我省小麥生產持續穩定發展。
1.選用高產穩產多抗中強筋小麥品種
根據我省生產條件和中強筋麥區品質優勢,立足區域生態氣候特點,特別是氣溫條件,在我省南部麥區的運城全部、臨汾盆地平原區和晉城南部選擇種植半冬性、冬性的中早熟品種,晉中、長治、晉城北部和呂梁大部等中部麥區種植冬性和強冬性的中晚熟品種。
南部水地:晉麥84號、臨Y7287、堯麥16、濟麥22、良星99和鑫麥296等品種,中強筋品種推廣種植山農26、舜麥1718和石優20等;
南部旱地:臨豐3號、晉麥97號、長8744和運旱102等品種,中強筋品種推廣種植運旱618、運旱115、運旱20410、晉麥92號和品育8161等;
中部水地:長4738、長麥6135、京9428、太113和中麥175等品種;
中部旱地:長6878、長6359、澤麥3號和太10604等品種。
種子質量要求:種子籽粒均勻飽滿,純度不低于99.0%,凈度不低于99.0%,發芽率不低于85%,確保苗、株、穗、粒均勻,穗足、穗大、粒重、產量高,達到以勻保優,以勻保產,以勻增效。
2.實施“七分種,三分管”規范化播種技術
“七分種,三分管”規范化播種是因地制宜、精細整地、適期適量適墑播種、播前播后鎮壓等技術措施,確保播種質量,達到出苗快、苗齊、苗勻、苗全、苗壯及植株良好生長創造條件。
(1)精細整地
提高整地質量可增強耕層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使耕層土壤深厚,水、肥、氣、熱狀況協調,土壤松緊適度,地面平整,符合小麥播種高產要求。整地要以打破犁底層,增加土壤通透性為基礎,與耙耱鎮壓相結合,掌握宜耕宜耙等作業時機,減少耕作費用和能源消耗,做到合理耕作,保證整地質量。
旱地休閑麥田應在8月上中旬深耕翻或深松一次;連續旋耕田塊,應每隔2~3年深松一次,打破犁底層,增加土壤貯水量,促根下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采取旋耕整地播種鎮壓一次性完成的麥田,拖拉機行走速度控制在4~5km/小時,旋耕深度12~15cm,播深3~4cm,表墑差可增加播深1~2cm,播后鎮壓,并及時耙平旋耕留下的土壟,確保苗齊。
復播麥田,應在夏秋作物收獲后及時將秸稈粉碎還田。一是堅持秸稈還田必須深旋,旋耕麥田必須鎮壓。二是秸稈還田要足墑還田,“寧可適期晚播,也要造足底墑”,整地應達到細、碎、勻,即秸稈長度≤5cm,秸稈與土壤充分混勻,耕層土壤虛實相宜,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做到足墑播種,一播全苗。
(2)適期適量適墑播種
適期播種可以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培育壯苗,形成健壯的大分蘗和發達的根系,制造和積累較多的養分,增強抗逆力,為提高成穗率培育壯稈大穗奠定基礎。一般冬性品種適播期平均氣溫16~18℃,半冬性品種14~16℃。南部麥區旱地播期掌握在9月25日-10月5日,水地播期掌握在10月1日-10月10日,中部麥區旱地掌握在9月20日-9月30日,水地掌握在9月25日-10月5日。同一生態區域,半冬性品種適當早播,冬性品種適期早播。
適量播種可獲得適宜的基本苗數,建立合理群體結構,處理好群體與個體的矛盾,協調小麥生長發育與環境條件關系。我省主栽品種以多穗型為主,近年來存在著播種量偏大、群體偏大、莖桿細弱,易倒伏、穗多穗小,產量不高等問題。適播期內,水地小麥條播每畝播量10.0~12.5kg,撒播每畝播量15.0~17.5 kg;旱地小麥每畝播量7.5~10.0 kg,地膜覆蓋小麥每畝播量7.0~8.0 kg。適播期外提前或推后1天,減少或增加播量0.5 kg;秸稈還田后,播量應在正常播量基礎上適當增加1.5~2.5 kg。
適墑播種要求小麥播種時耕層適宜墑情為土壤相對含水量70~80%。適墑播種能保證一播全苗,促進種子根和次生根及時發生,并下扎到深層土壤中,提高抗旱能力。若耕層土壤相對含水量低于60%,水地應在夏秋作物收獲前10~15天澆串茬水或收獲后澆底墑水;旱地可適當增加播深或重鎮壓。
(3)播前播后鎮壓
播前鎮壓使耕層土壤上虛下實,避免土壤懸虛,造成深播弱苗,使播深一致;播后鎮壓可使土壤與種子緊密接觸,容易吸收水分,提高出苗率和整齊度,增強小麥抗旱能力;播后鎮壓一般隨播隨壓,若土壤濕度過大,可推遲鎮壓,以防板結,影響出苗。
3.減氮調磷穩鉀綠色平衡施肥技術
根據近年來我省麥田土壤肥力變化、小麥產量水平,結合當前施肥現狀,宜采取“減氮調磷穩鉀平衡施肥”的原則,優化氮、磷、鉀配比,實行精準施肥。合理利用有機養分資源,推廣商品有機肥和秸稈還田替代部分化肥技術。在畝施腐熟有機肥1500~2000 kg或商品有機肥150~200 kg基礎上,針對不同肥力麥田,根據產量水平優化氮磷鉀用量。
(1)畝產500公斤以上的麥田,畝施氮(N)14~15公斤,磷(P2O5)7~8公斤,鉀(K2O)5~6公斤;
(2)畝產400~500公斤的麥田,畝施氮(N)12~14公斤,磷(P2O5)6~7公斤,鉀(K2O)4~5公斤;
(3)畝產300~400公斤的麥田,畝施氮(N)10~12公斤,磷(P2O5)4~6公斤,鉀(K2O)3~4公斤;
(4)畝產300公斤以下的麥田,畝施氮(N)8~10公斤,磷(P2O5)3~5公斤,鉀(K2O)2~4公斤。
有機肥、磷鉀化肥以及60~70%的氮肥做基肥,在整地之前均勻撒施于地表后旋耕,使肥料與耕層土壤充分混勻;其余30~40%氮肥在小麥起身拔節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結合澆水追施,提倡耬溝深施于小麥行間,然后覆土、澆水,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氮素揮發損失。
秸稈還田的麥田基肥應適當增施氮肥,在正常施氮肥基礎上,每畝增施尿素5.0~7.5公斤,彌補秸稈腐熟對氮肥的需求,避免小麥苗期生物爭氮,加快秸稈分解腐爛。
4. 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抓好秸稈還田,提高整地質量,適時、適量精細勻播,構建高質量群體,提高小麥抗逆能力。采取生態治理、農業防治、生物控制、物理捕殺等綜合防治措施。大力推廣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替代高毒高殘留農藥。一是選用無病無菌種子、抗病抗蟲品種或包衣種子;二是做好播前土壤和種子處理。
土壤處理:地下害蟲較重田塊,每畝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異柳磷乳油250 mL,對水1~2kg,拌細砂土25 kg制成毒土,或用3%辛硫磷顆粒劑2.5~3 kg,拌細砂土15~20kg,整地前撒入地表旋耕入土。土傳病害重發田塊,每畝用70%五氯硝基苯,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2~3kg,拌細砂土20~30kg,整地前均勻撒入地表旋耕入土。
播前拌種:地下害蟲,每50kg種子用40%辛硫磷乳油100g,或50%二嗪磷乳油50~100g,對水3~4kg拌種。預防全蝕病、腥黑穗病、白粉病、銹病等病害,每50kg種子用25g/L咯菌腈懸浮種衣劑50mL,或2%戊唑醇濕拌種劑50~100g,對水2.5~5kg拌種。病、蟲混發地塊,可按50kg種子用50%辛硫磷乳油50mL,或40%甲基異柳磷乳油50mL,加20%三唑酮乳油50mL,或2%戊唑醇濕拌劑75g放入噴霧器內,加水3kg邊噴邊拌,拌后堆悶3~4h,待麥種晾干即可播種。
特別是秸稈還田的麥田,因秸稈粉碎過程中無法將玉米秸稈上病菌和蟲卵全部殺死,還田后留在土壤里將對小麥正常生長造成危害。因此,小麥播種時一定要選用包衣種子或進行藥劑拌種。拌種時應先拌殺蟲劑,堆悶后再拌殺菌劑,晾干后即可拌種,拌種后的種子應及時播種,不可久置。地下害蟲嚴重發生的地塊,拌種與土壤藥劑處理相結合效果更好。
5.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管理技術
堅持搶時趁墑整地,合理利用底墑,趁墑適期早播,促進根系下扎,提高苗期抗旱能力。秸稈還田地塊、播種或苗期過旱麥田應根據墑情定量灌溉,推廣微噴灌、溝灌或滴灌等水肥一體化技術,減少大水漫灌,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正茬播種的麥田可在晝消夜凍時澆越冬水,澆水后適墑中耕耙耱,彌合裂縫,保苗安全越冬。玉米秸稈還田足墑播種的麥田,推廣冬水前移灌溉技術。小麥三葉期后澆越冬水,即可塌實耕層土壤,又可促進冬前分蘗和秸稈腐熟,培育壯苗,安全越冬,一般灌水量40~50 m3/畝。有條件的地方推廣小麥噴灌、滴灌水肥一體化管理技術,改變灌溉和施肥方式,即由渠道輸水向管道輸水轉變、澆地向澆麥轉變、土壤施肥向作物施肥轉變、水肥分開向水肥一體轉變,可以大幅度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實現小麥產量、品質和效益同步提高。
采用水肥一體化灌溉的麥田,在適期足墑播種或適期足墑晚播、適度增密的基礎上,根據整地情況調節灌水量,整地鎮壓質量好的麥田,冬前畝灌水量控制在25~30m3,耕層懸虛麥田畝灌水量可增至35~40m3,以塌實土壤。施肥也可少量多次,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實現減施高效綠色栽培。一般在畝基施氮(N)8~9公斤、磷(P2O5)4.5~5公斤、鉀(K2O)2~3公斤。春季因墑因苗分類管理,春季畝灌水量控制在70~80m3,其中返青至起身期畝灌水量20~25m3,畝施氮(N)2.0~2.5公斤、磷(P2O5)1.5~2.0公斤、鉀(K2O)0.5~1.0公斤,即尿素4.0~5.0公斤、磷酸二銨3.0~4.0公斤、硫酸鉀1.0~2.0公斤;拔節期畝灌水量30~40m3,畝施氮(N)3.0~4.0公斤、鉀(K2O)0.5~1.0公斤,即尿素4.0~5.0公斤、硫酸鉀1.0~2 .0公斤;灌漿前中期畝灌水量15~20m3,優質小麥可畝施氮(N)1.5~2.0公斤,改善品質。
6.發展規?;?、標準化、品牌化生產模式
積極引導麥農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及入股方式流轉承包地,解決小麥生產碎片化問題。支持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小麥生產全程土地托管或主要環節服務托管。通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對接,采取糧食收購企業、小麥加工企業、新型農民合作組織或政府涉農組織牽頭的多種形式,與市場接軌,推進小麥生產、加工和服務一體化,形成耕、種、收、管、烘、儲、產品分級(類)等全供應鏈,開展農機代耕代種代管代收、肥料統配統施,病蟲草害統防統治等專業化服務,實現我省小麥生產的基地化、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