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小麥赤霉病防控指導意見
發布時間:2017/12/23 11:32:54 瀏覽:次
赤霉病是我國小麥產區常發性病害,不僅嚴重影響小麥高產穩產,而且發病后產生的真菌毒素(DON)污染麥粒,影響小麥質量安全,對人畜健康構成潛在威脅。據各地監測和專家會商,大部麥區田間菌源分布廣、數量大,滿足大流行條件,大多數主栽品種抗性缺乏,加之小麥抽穗揚花期遇陰雨天氣幾率增加等因素,預計2017年小麥赤霉病在長江流域、江淮、黃淮麥區繼續呈大流行態勢,需實施預防控制面積近2億畝次。為推進科學防控,保障小麥生產安全和質量安全,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組織專家提出以下防控指導意見。
一、防治策略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分類指導、分區施策、科學用藥、節本增效。長江流域、江淮、黃淮等小麥赤霉病常年重發區,堅持“主動出擊、見花打藥”不動搖,抓住小麥抽穗揚花這一關鍵時期,全面噴施對路藥劑預防,減輕病害發生程度。黃淮中北部、華北、西北等常年偶發麥區,堅持“立足預防、適時用藥”不放松,小麥抽穗揚花期一旦遇連陰雨或較長時間結露等適宜病害流行的天氣,立即組織噴施“保險藥”,降低病害流行風險。
二、防治技術
加強肥水管理、降低田間濕度的同時,及時噴施對路藥劑預防是目前控制赤霉病發生、降低毒素污染的關鍵措施。為提高預防控制效果,各地應努力做到“四個堅持”。
(一)堅持適期用藥。小麥齊穗至揚花初期是預防控制小麥赤霉病發生的最佳時期。長江流域、江淮、黃淮等常發區,全面落實“見花打藥”(揚花5-10%)預防控制措施,如遇連陰雨、長時間結露等適宜病害流行天氣,需進行第二次防治的,應在第一次用藥后5-7天再次施藥。黃淮北部、華北、西北等偶發區,一旦遇適宜病害發生的氣候條件,應抓住小麥揚花期,及時用藥預防。
(二)堅持合理選藥。選用對路的藥劑種類、足夠的有效劑量,是保證預防控制效果的關鍵。應優先選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鮮胺等藥劑及其復配制劑,尤其是長江中下游、江淮等赤霉病菌已對多菌靈產生抗藥性的地區,必須慎用多菌靈及其復配制劑。同時,盡量選用耐雨水沖刷的超微粉、膠懸劑等劑型;注意輪換用藥,第二次防治應選用與第一次防治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品種,以延緩抗藥性產生、提高防治效果、減輕真菌毒素污染。
(三)堅持科學施藥。選用高效的施藥器械、適宜的助劑和穩定劑,是保障預防控制效果的基礎。推薦使用自走式寬幅施藥機械、無人機、熱霧機、機動彌霧機、電動噴霧器等施藥機械,應盡量避免使用擔架式噴霧機。盡可能選用小孔徑噴頭噴霧,添加相應的功能助劑,保證適宜的霧滴大小和藥液均勻展布性能。機動彌霧機噴霧,出液量應控制在2/3以內;熱霧機防治,應配合穩定劑使用;無人機尤其是多旋翼無人機作業,應添加沉降劑。
(四)堅持一噴多效。小麥穗期是小麥多種病蟲盛發期,也是防控的關鍵期。各地應以小麥赤霉病預防控制為重點,因地制宜,合理選用和科學混配防控藥劑,兼顧做好吸漿蟲、蚜蟲、條銹病、白粉病等重大病蟲害防控。同時,注重防病治蟲和控旺防衰相結合,分類指導、藥肥混用、保粒增重。
三、防控措施
小麥赤霉病有效預防窗口期短、時效性強,要求組織化程度高,各地應充分發揮行政推動主導優勢、農業部門組織優勢、植保機構技術優勢、專業化防治組織的服務優勢,切實做到“四個強化”。
(一)強化責任落實。各級黨委、政府和農業部門要充分認識做好小麥赤霉病預防控制重大意義,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資金扶持,細化工作方案,及早安排部署,層層落實責任,強化督導檢查,確保防控工作有力有序開展。
(二)強化監測預警。各級植保機構加密監測調查,全面掌握苗情、病情、墑情,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及時分析會商病害流行態勢,準確發布預報預警信息,明確重點防控區域、關鍵防治田塊和最佳防控時間,科學指導防控行動。
(三)強化統防統治。各地應發揮專業化統防統治示范引領作用,大力推行統一組織發動、統一技術方案、統一藥劑供應、統一施藥時間、統一防控行動“五統一”防控,切實提高防控組織化程度,全面提高防控效果、效率和效益。
(四)強化指導服務。組織機關干部和技術人員,深入小麥主產區和赤霉病重發區,開展技術指導。在防控關鍵時期,采取蹲點包片、進村入戶等形式,“面對面”、“手把手”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確保防控技術措施落實到田。